/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数字化金融战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共识

数字化金融战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共识

发布时间:2018-06-22 分类:趋势研究

时光荏苒,回顾过去的几年时间,我国先后涌现出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掌上银行等一系列新生事物,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原有发展格局。作为老牌金融机构,面对余额宝与各类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传播,各大银行从最开始的不屑一顾,到最终与BATJ等互联网巨头逐一"牵手"。

如今,数字化金融战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共识,对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探讨与实践,成为各国银行家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我国银行业正在积极思考着"大象如何转身"。

一、回顾过去: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1. 在线支付:2013年前后的商业银行布局电商平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最初源于网购带来消费者支付方式的变革。一个标志事件就是淘宝商城从2009年开始,每年开展的"双十一"活动,对于银行支付系统是极大的考验。早在2009年"双十一"当天,就创造了5000万的销售额,由此也引发了金融业对于支付工具与技术的不断革新。

此后,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不断涌现,同时在每年推出多个促销活动,进一步加快电商平台的支付交易量。此外,在2011年5月央行正式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各家商业银行也开始布局自身的电商平台,在2013年前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支付技术,包括非接触式支付、移动收银终端、综合移动支付平台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阿里巴巴在网络支付领域,由合作转为竞争的关系。在2010年以前,阿里巴巴还没有小贷牌照,因此由阿里巴巴向建行提供"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会员的信用记录,帮助建行节约贷款用户的审核时间,实现快速放贷。然而,阿里巴巴在2010年4月拿到小额信贷牌照之后,紧接着在2010年6月8日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自此不再将客户信用记录提供给银行,改由自身进行在线放贷,因此对于银行的信贷与支付结算都构成了威胁,降低了银行业的原有利润空间。

2. 网络借贷:大型银行2013年建成电商平台放贷 

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主要有两种业务模式:第一种是以国有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为主,通过自建平台或结合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展网贷业务;第二种是城商行与农商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在人员、技术、产品等方面欠缺,采取与网贷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在线放贷业务。

结合五大国有银行建立的电商平台来看,2013年正式建成的银行系电商平台包括: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中国银行"云购物"、农业银行"e管家"、交通银行"交博汇"等。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商业银行掌握用户真实的身份信息、行为偏好、交易记录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融资业务。

经过2013-2017年的五年时间发展,我国银行业已形成比较全面的网络融资产品体系。与此同时,除了传统商业银行之外,银监会在2014年起批准设立的民营银行,其中有一部分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基因,在发展网络贷款业务方面,相比传统银行有更大的优势。

3. 互联网理财:2014年兴起直销银行盘活闲置资金 

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上线"余额宝"理财产品后,打破了以银行为主的理财市场格局,上亿的互联网用户开始办理闲钱理财业务。此后,到了2014年,北京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数十家商业银行开始筹建直销银行,向公众推出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

目前,大部分的直销银行采用事业部制架构,在品牌设计、运作模式、用户体验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整体来看,发展较具规模的包括:平安银行"橙子银行"、广发银行"有米直销银行"、南京银行"你好银行"等。尽管市场上已出现了上百家的直销银行,但平台上展现的产品主要以各类理财产品为主,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在嵌入个人用户的交易场景领域,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跨界合作:牵手金融科技公司助力业务转型升级

2013年被业界认定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当时的银行业还未苏醒,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冰山一角",远远威胁不到银行客户流失与存款下滑。然而,仅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从国家层面就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普惠金融、数字化金融的指导意见,并将"互联网+"战略作为国家级重要战略方向。正像马云所说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让银行改变",互联网浪潮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服务方式。

在2015年前后,中国银行业深刻意识到"大象转型"的必要性,逐步开启银行与互联网机构的跨界合作。近两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司逐步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以BATJ这四家巨头为主。在跨界合作中,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自身的业务场景,了解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习惯与金融需求,双方的业务合作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建立统一的金融大数据平台,持续输出技术能力,支持业务发展。

2. 金融产品在线化办理 

伴随着消费升级与互联网用户交易场景的拓展,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移动支付、小微信贷等业务领域,逐步嵌套在合作机构的平台内。

3. 搭建网络贷款风控模型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授信审批方式不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模式,存在较大的授信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选择与IT厂商、互联网公司共同合作,开发大数据风控技术与网贷风控模式。

三、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主要创新业务模式

借助互联网渠道发展金融业务,本质离不开金融属性,必须保证金融业务的合规发展。综合而言,金融科技对于移动支付、消费金融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业务,都是一次重大的金融业务模式革新。

1. 移动支付 

在"新零售"的市场浪潮下,通过二维码、近场支付等新兴技术手段,结合用户的交易场景,不断创新支付方式,获取用户的交易场景与行为习惯。在支付宝、微信以及银联三家占据较大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现状下,商业银行正在不断与互联网机构合作,争抢市场份额。

2. 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已将消费金融业务搬到线上,并结合自身搭建的电商平台或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快速拓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规模。围绕用户的衣、食、住、行、娱乐、医疗、教育等生活场景,运用大数据思维,自动判断用户的授信额度,并保障授信风险可控。

3.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业务是近年来新兴的创新业务,"融资租赁+互联网"主要以租金收益权转让为主,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效率。对于租赁设备的评估,一般采用易流通的汽车、机器设备等,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够盘活商业银行的大量公司类客户。

4. 供应链金融 

2010年以来,我国供应链金融以20%-30%的速度增长,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提升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交易规模。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参与各方,即行业龙头企业、仓储物流公司、B2B平台、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财务公司等,由互联网平台有机整合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商品流等信息,从而保证授信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