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8-07-03 分类:趋势研究

2009年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工作。消费金融公司的角色定位是作为银行的创新及补充部分,发展商业银行动力不足的个人金融服务。因此,这一试点办法的下发及试点公司的批复可以被视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开端。

2013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一些现象级产品与形态,例如“余额宝”等,这一年也因此被业内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技术驱动金融服务与产品演变正在发生,消费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互联网消费金融热潮涌起,2015年也被行业视为消费金融元年,这种热潮是供给与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从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先导,在发展中,国家为促进个人零售业务发展再行推出了消费金融公司;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的消费金融方面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除了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外,占据线上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数量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纷纷参与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热潮中。从消费金融的市场参与主体看,大致包含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商(网络小贷公司)等各类主体。

这种多类市场主体并存的情况显示出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这种情况也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一方面,多类市场主体并存丰富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层次,一定程度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并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参与市场的诸多主体不具备金融业务从业资质,一些业务行为已经突破监管边界,并带来了一些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且招致监管整治;这深刻体现了我国金融监管的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致使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也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不过,我们更应该将这种情况置于较长的时间周期内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发展和演变形态,这种创新与监管相互之间的博弈也恰恰是市场不断创新与上升的独特力量。

一、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看点

1、监管强化,所有金融业务需纳入监管范围

伴随2017年年底有关“现金贷”的整治行动,自2015年开始迅速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已经经历了一个发展小周期,即经历了一个“市场主体迅速入场、市场规模快速膨胀、问题及风险暴露、引发监管注意、监管出手整治、行业迅速冷却”的小周期。

回顾近期监管层的频频动作及表态,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迎来强监管。

一是快速提升的居民杠杆率将得以抑制。

近年我国消费贷款余额迅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我国居民消费贷款余额达到31.53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4.72亿元,短期消费贷款余额6.81亿元,分别占居民消费贷款余额的78.39和21.61%;从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GDP)看,我国居民这一数值已经接近50%,另外从居民存贷比、居民债务收入比、家庭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看,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在短期之内较为有限。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种趋势,并多次表态将关注这一现象,且要抑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提升。

基于种种信号,我们认为短期内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增速将放缓,尤其是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杠杆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管控。

二是一切金融活动都被纳入监管,违规放贷难以为继。

2017年发展迅猛的“现金贷”暴露出的一大问题就是非放贷组织违规放贷,这一方面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而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此后,监管层出台紧急纠偏“现金贷”业务的整治文件提到了这一问题,并表示不具备放贷资质的机构不得从事违规放贷业务;可以预见,伴随全国化解金融风险、清理整顿互联网金融业务等行业监管走势,消费金融行业的这种违规放贷活动将得到进一步纠偏。

三是P2P备案将导致行业洗牌加剧,整合加速。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即将迎来收官,平台备案将提到议事日程。未来,随着备案逐渐落地,行业格局将发生变化,资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平台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四是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渐加强。

2017年,“现金贷”业务快速发展,各类消费金融服务商开展业务过程中的一些操作风险已经暴露,如劝诱用户申请贷款,进行掠夺性放贷等,致使出现过度消费和负债;从借款人(用户)角度讲,诸如被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漏等问题也已暴露。这些问题已经得到监管层注意并出台相关整治文件及自律性文件,未来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将得到强化。

2、机构比拼综合实力,业务精进成为关键词

场景、资金、获客、风控等能力是消费金融服务商展业的关键能力,发展至今,机构更加需要比拼综合实力。就市场格局来看,不同于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下半年各类分期平台大量出现的情况,2017年有不少消费分期平台退出市场,同时已经有部分机构领先一步登陆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源;另外,2017年年底一系列有关“现金贷”的监管新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机构从业门槛,监管文件对机构放贷资质、资金来源、风险控制与定价能力等提出具体要求,实则将不符合条件的平台剔除出去。因此,资质差的平台基本难以开展业务。这推动着行业机构提升综合实力、并不断打磨和精进业务。

从行业发展的短期趋势来看,业务精进还体现在银行传统信用卡业务的运营提升上,一个正在崛起的市场是为银行信用卡提供精准营销、风险精细化评估与定价的技术服务市场,这种业务形态值得关注。

3、银行零售转型进行时,成为市场重要参与者

现阶段,商业银行、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浪潮中开始主动拥抱技术,试图在获客、风控、运营等各个环节更多地使用技术,以提升服务效率及服务水平。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仍然将是一大重要特征。

除去对技术的拥抱外,银行业务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零售转型,就2017年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各类银行银行对零售业务的拥抱。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的零售业务将是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这也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其中商业银行将需要为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另外,从“现金贷”监管新规我们也能看出监管层对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态度,即规范业务并继续发展。结合2018年两会期间我国金融改革和监管的背景、“一切金融服务将被纳入监管”的精神,这意味着在清理整顿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同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4、消费升级继续进行,消费结构出现分级,长尾金融市场尚待挖掘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我国中产阶层是年收入1.15万-4.3万美元的人群(对应7.5万-28万人民币年薪)。这个人群的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5百万人,发展到现阶段的2.25亿人。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2.75亿人,这个人口数字会超过欧洲人口的总和。

中产阶层的崛起将伴随着消费的进一步升级,包括追求品质消费、享受型消费、提前消费等;另一方面,消费也出现分级,“小镇青年”尽管收入较低,但已经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消费等;整体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消费正在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消费金融需求还很大,长尾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亟待进一步挖掘。

5、居民杠杆结构化差异明显,长期仍有加杠杆空间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居民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全国居民杠杆率正在迅速上升,但同时,居民杠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差异。我国居民杠杆率的分布存在严重失衡,部分地区居民杠杆率过高,部分地区很低,差异较大。而这主要受到经济水平、居民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房屋贷款仍是居民债务中占据较大比重的部分,尤其是在房价较高的一二线城市,房贷挤出效应强烈,居民其他耐用品消费受到挤占。

从长期来看,消费还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仍会继续推进,对应地,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还将有一个提升的空间。当然,杠杠率的提升及增速还需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金融服务角度分析,鉴于这种结构性差异,具体分析需求并增加供给还将具有巨大空间。

我国各省居民杠杆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河北省居于高位,2017年底,这一数据达到85%左右;浙江省第二位,2017年的居民杠杆率达到65.38%,青海省的居民杠杆率最低,不到25%;同时,大多数省份的居民杠杆率未超过50%。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域差异明显。

二、消费金融市场现状

(一)宏观环境

1、消费长期以来是经济发展动力之一,并将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相比投资与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为稳定且持久。从数据上看,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高位,并明显高于投资与出口的贡献率。

至2018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投资的贡献率变化不大,出口或受近期贸易战影响已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消费的强劲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客观上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2、消费金融发展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个人可支配收入逐步增长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居民收入的增加既可以提高当期的消费水平,也可提高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并增加当期和未来的消费金融需求。

近年来,尽管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有放缓,但绝对数量仍在增加,这是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基础。

3、政策支持内需继续发挥作用,鼓励消费升级

强劲增长的消费使得我国经济尝到了甜头。近几年,我国政府多出台政策促进消费升级转型,以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018年,在经济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杠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去产能政策已取得成果,后续政策力度将有所降低,工业产业价格可能回落。行业政策将重点集中于消费升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科技创新行业,特别是证监会提出的四大行业(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的独角兽公司。

消费升级的重要性提高。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建议中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同时,政府拟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这将利于居民收入的提升,从而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

基于这些信号,政策支持内需继续发挥作用,鼓励消费升级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背景。

4、居民杠杆率成为监管层关注问题之一

发展至2017年,居民杠杆问题已经成为监管层关注的问题之一。银监会已经有所表态,表示要消费贷应该防止居民杠杆过快上升;银监会审慎规划局的局长肖远企2017年曾表明态度,称消费金融是银行业务的一个重点,监管部门鼓励居民利用消费贷用于大宗耐用品、教育和旅游方面的支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应该防止居民杠杆的过快上升。美国的次贷危机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机构对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过度发放贷款,中国要防范这种倾向,不能助长泡沫。

在监管实践中,2017年银监会也通过一系列措施防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风险,消费金融领域主要表现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和“现金贷”领域。

2018年开年,银监会重申了这种防控风险的态度。在1月25日至26日的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中,银监会提出2018年的工作之一是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防控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打击挪用消费贷款、违规透支信用卡等行为,严格控制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使得宏观杠杆率能够得以有效地控制。

短期内,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增速将放缓,尤其是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杠杆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管控。

2017年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GDP)已经接近50%。居民消费类债务贡献了主要部分,居民消费贷款占GDP的比重在同步逐渐上升。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尚处于较低水平,但最近几年增速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