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穿透行业迷雾,网贷投资曙光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8-07-12 分类:行业资讯
2018年6月30日,这个被冠以“网贷平台大限”而无数次提及的日子,注定会被载入史册。
前后一个多月时间,上百家平台集中出事,引发824后网贷行业新一轮爆雷潮,数百万投资人被殃及,行业不理性恐慌持续蔓延。随着央行、互金协会等监管部门出手,新华社等官媒相继发声力挺,行业雷声渐止。
但眼下更为关键的是,广大投资人不安的心如何得到安抚,网贷投资的曙光究竟路在何方?
穿透雷潮迷雾,风险何其相似
6月多达80家平台曝出问题,是824后单月问题平台最多的月份,但这次“雷潮”对行业的实质影响并不大,短期内风险集中释放,也是行业去伪存真的正常过程。
首先,当前的网贷行业,整体经济去刚兑大势当道、债务人违约风险增大;网贷备案一再延期,行业缺乏一批得到监管部门合规认证的平台引领;“国资系”、“上市系”背景平台均不甚靠谱,问题平台集中爆雷,舆论广泛质疑。
整个网贷行业可谓遭遇天时、地利、人和尽失,行业问题集中爆发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通过对80家问题平台具体分析来看,出现实质性爆雷63家,停业转型17家。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1、其中37家在2016年8月24日后上线,占比46%,而824后设立平台早已被监管界定为“不予备案登记”;2、67家平台未上线银行存管,占比84%;3、63家爆雷平台中,超过36家存在高返情况,不少年化收益超过20%,为长期吸引“羊毛”,平台资金链必然紧绷。
此外,7月以来,10天爆雷的28家平台,超过三分之一的平台有集合标或活期理财,存在期限错配,涉嫌资金池风险。
正如官媒所言,所有已经爆雷的平台,几乎都有相似的原因,投资人应理性面对,无需过渡惊慌。
多部门发声力挺,释放积极信号
面对行业不理性的信任危机蔓延,监管部门相继出手稳定军心,不少官媒也发声力挺,安抚投资人情绪。
6月28日,央行参事室副巡视员张韶华透露了:正在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一个统一的网贷备案标准出台。
7月9日,央行会同互金风险整治办重新明确时间节点,将P2P网贷的清理整顿完成时间延长至2019年6月,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
同日,央行发布公告,肯定了以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下一步要建立起完善的退出机制或保障机制,引导平台良性退出,尽量避免系统性风险。
7月6日,新华社发表文章《“爆雷潮”之后,P2P行业将走向何方?》,文章指出,平台自融、发放假标劣标、缺乏自主造血能力……新华社表示,“短时间内的集中‘爆雷’未必是坏事,这是行业进行自我净化的一个正常阶段。”在行业不断吐故纳新之后,迎接投资者的也将是更加健康开放的投资环境。
风雨过后,合规平台迎发展契机
在金融业务持牌经营的强监管形势下,备案是决定网贷平台存亡的生死线。目前行业整改完成时间是明确了,至于案延期的时间依然无解。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只要合规经营,严守底线,好好活着,备案合规那一天什么时候来对平台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只有这一类平台,无需恐慌,更会在“雷潮”过后迎来新一轮爆发契机。
众所周知,从合规层面来看,基于信息中介的定位,一家合规的网贷平台需至少具备四大特征,即小额分散的资产属性、实现用户资金银行存管、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和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风控体系。
其中资产为核心要素,优质车贷资产因其天然的小额分散属性,长期以来是众多平台争抢的焦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车贷领域已由蓝海演变为红海的过程表明,车贷其实是个看似门槛低、实际难精通的领域,其对线下经验有很高要求,风控和获客做得不好,都会造成风险敞口扩大、总成本提升,后期很难扛住合规成本和同行的竞争压力。只有那些行业布局较早、规模较大的车贷平台,经历过相对完整的风险周期后,才懂得精细化运作。
以长期位列P2P车贷领域TOP3的拓道金服为例,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汽车抵押借贷服务,在2017年实现北京银行全量资金银行存管、获得“三级等保”证明后,平台信披评分已位列行业前茅,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截止今年6月份,平台累计撮合金额突破100亿大关。
抛砖引玉,如何有效甄选平台
当下投资市场,余额宝收益趋近于银行定存,股市暴跌、黄金疲弱,网贷投资依然是大众资产配置中兼顾收益与稳定性的渠道之一。在行业洗牌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风险、甄选靠谱安全的平台,成为投资人的当务之急。
简而言之,除了确认平台资金是全量银行存管,获得“三级等保”认证等外部条件外,具体到平台项目方面,前提条件是平台的项目信披要足够详尽,如果连基础的项目信息都不全面,这家平台本身就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