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融合创新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未来

融合创新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8-07-16 分类:趋势研究

去年四大国有行与BATJ纷纷牵手,开启了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的“蜜月期”。今年二季度以来,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又迎来一波小高潮,蚂蚁金服一个月内联姻三家银行,京东金融与光大银行的合作也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称,银行传统金融有网点、牌照及金融业务经验的优势,金融科技企业有技术、场景、年轻用户的优势,双方很容易找到合作契机,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几乎与此同时,这些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发布融资公告,蚂蚁金服创记录地融得140亿美元,百度金融融资19亿美元。今天,京东金融发布公告,宣布融资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为1330亿人民币。

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高技术、轻资产、高成长性等。所以资本市场在对其估值时,常常是以价值发现、市场前景等作为决策重点。

今年以来,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宣布“不做金融”,要回归“科技公司”本质属性,主营业务从自营金融向服务金融机构转型。业界专家表示,在目前国家层面搭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防范跨界、跨市场行为和风险的大环境下,这既是企业对监管合规的必要应对,又是找准自身核心优势、专注发挥核心能力的正确选择。回归“科技定位”后的金融科技企业,将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参与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合中,实现双赢。

从金融科技公司颠覆银行的雄心,到银行纷纷自建科技力量摆脱追击,几个回合之后,金融科技公司选择“不做金融”业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双方张开双臂相互拥抱。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伴随着这个转变的将是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融合的趋势既是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又包括传统企业和科技的融合。目前,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感知技术和5G网络方面优势明显,这将促使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加速融合。中国现在是属于全球最具备做线上、线下融合基础的一个国家。

郭田勇认为,当下金融科技公司不做金融,升级成为提供数字科技能力输出的服务商,既是为监管合规,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这符合这类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郭田勇说,“从监管角度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信用违约情况比较突出,由此导致的银行坏账问题是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公司的在这方面能力的输出,是符合金融监控尤其是风控的政策大趋势要求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金融科技企业的比较优势绝对不是“金融”,而是在“科技”上。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品牌信用和资金实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短期内无法比肩的,即使不考虑金融监管,认清自身拥有的客户、场景、技术等核心能力,专注发挥核心优势,转变思路,确是这些企业的最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