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创新的起点及归宿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创新的起点及归宿

发布时间:2018-07-19 分类:趋势研究

我国金融业的扩张速度过快,金融资产膨胀过快,不同金融业态渗透同质化加强,全民金融“狂热”带来金融风险的累积和放大;但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上做出了许多创新。然而,不可否认,一些金融创新存在着“脱实向虚”和监管套利的倾向,加大了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

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央一直强调金融应当“脱虚向实”,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为此,一方面,中国银监会发出了《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对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和量提出了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强化监管检查力度,对“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等各种金融乱象进行专项检查。

中国银行业业的转型与创新只有围绕服务与助推实体经济这一核心命题,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的竞争能力。

金融创新应当着眼于是否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否能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高效,是否能提升金融的普惠程度,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应当致力于为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活动创造一个健康的制度环境。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以小微企业融资难为代表的金融问题、偏远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普惠金融所支持的对象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通过创新发展普惠金融,能够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普惠金融能够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更好地以金融资源撬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将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扩展,能够促进民生的改善,但是受信息或者地理空间的限制,传统金融方式难以触及,对此必须依靠创新来解决。

普惠金融创新的关键是要着眼于解决传统金融风控难、效率低,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能够有效改进服务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获取,以及数据的及时运用,从而提高金融资源供求双方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

通过创新,银行也可拓展市场,拓宽银行客户服务范围及市场空间,推动自身的发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