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监管将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监管将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8-08-08 分类:趋势研究

在监管要求金融“脱虚向实”的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将普惠金融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其中覆盖了农户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扶贫贷款等多个领域。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表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近年已经取得了成效,但是也面临五方面挑战。下一阶段,监管将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构建竞争性供给格局。

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

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冯燕认为已经取得了成效,并且成绩斐然,能够通过数据的变化说明问题。据银保监会相关数据统计,金融机构网点乡镇一级的覆盖面和城市社区、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均在逐步扩大。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性网点22.8万个,营业性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6%;农业保险乡村服务网点达到了36.4万个,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了95%,村级覆盖率达到了50%。同时,全国的基础金融服务已经覆盖了53万个行政村,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约为96%。

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监管统计数据增长明显。据银保监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34.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了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较2013年末增长了21.7%,覆盖了全国约20%的小微企业。

在涉农贷款和扶贫贷款上,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支持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0.95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了48.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11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6.5%。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96.96亿元,较上年增幅达到50.57%,户均贷款4.11万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07.44万户,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5.81%。

然而,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冯燕认为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概括为“有没有”“好不好”“可不可持续”“基础设施不配套”“消费者素养难以适应金融业态”。

她认为,金融服务有没有的问题即目前金融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平衡、不充分,部分领域仍然没有解决金融服务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是指金融服务在价格、服务、效率、风险防控方面仍然质量不高,金融服务好不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商业可不可持续,就是说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成本收益的不对等,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商业可持续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同时,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配套,部分新型机构和新型业务也面临着监管法律缺失的问题,信用信息共享覆盖的范围、互联互通仍然不足,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作用还不充分等。此外,金融面临消费者的知识和素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

构建竞争性供给格局

对于下一阶段的普惠金融工作,冯燕表示将从五个方面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并对竞争性供给格局加以了强调。她认为,首先是优化供给体系。想要构建竞争性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就要强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合普惠业务的专业化体制,激发银行业机构的内部改革红利。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进一步聚焦基层,回归本源。同时,要创新产品服务体系,强化需求导向的产品服务创新,突出服务的适当性和需求的铺配性,用好数字普惠金融工具,降低获客服务成本,提升目标客户精准识别画像的准确度,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她认为,在政策环境上要强化支撑体系,加快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补齐制度的短板,强化监管激励约束,完善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货币、财政政策的激励促进作用,推动各方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形成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深化银行互动和银商合作。同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强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子,提升监管科技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之间、监管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力度,及时打击非法行为,运用监管利剑,纠正扰乱市场的行为。此外,还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度建设,强化融资主体的履约意识,打击逃废债、老赖现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则认为,普惠金融的一个关键是可负担的问题,分为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营销成本、风险成本等方面,其中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尤为重要,很难降下来。“普惠金融的业务往往运营成本高、额度小、很偏远,要去做单一的业务,固定成本就非常高。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应该通过金融技术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在提高风控能力的同时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