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8-08-09 分类:趋势研究

当前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力度全面加强,消费金融的政策生态也直接受此基调的影响。随着金融框架日趋明晰,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内部洗牌整合阶段。无资质的机构将难以开展业务,不合规的业务开展方式将难以为继,行业集中度有望明显提升。

从目前趋势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必然会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资金来源渠道与融资成本制约行业发展。根据当前的监管要求,消金公司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ABS和同业拆借资金。其中,消金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融资有较高的准入门槛。

2017年12月,大陆政府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后,从市场上观察,总体上消金公司的资金成本走高,资金压力上升。一方面,《通知》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要受到监管机构审慎管理、银行理财投资等资管资金不得投资于现金贷、P2P机构不得撮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参与P2P网路借贷等;另一方面,《通知》对消金企业的高杠杆率进行了严格限制。资金来源渠道约束与资金成本上升成为消金公司的明显挑战。

从2017年12月开始,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化解资金压力,同时也为公司储备更多子弹,不少消金公司开启了一轮增资潮。截止2018年5月,已有6家持牌消金公司宣布增资计画,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公司将越来越多。

二是客户定位下沉,风控能力面临更高的要求。目前仍有9.6亿人无正式信用纪录,大部分消费类贷款客户都是无信用卡、无徵信的白户,集中在中低收入家庭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传统个人金融服务的延伸,较低的客群准入门槛,也为消金公司的风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个人徵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尚不足以支撑消费金融的整个审批及风险防控需要。虽然传统金融机构掌握着不少信用资料,但这些资料往往封闭性高、获取难度大,多数资料无法与消金企业共用。此外,各消金公司之间的资讯往往并不透明,通常是每个消费金融平台都单独採集徵信资料,使得各平台的徵信资讯形成资料孤岛。一旦形成资料孤岛,就可能出现多平台重复借贷以及借旧还新等不良现象。

其次,随着企业服务物件的快速下沉,客户风险自然相应上升。当信贷规模急剧扩张时,一旦消金公司面临的违约比例上升,就很可能使整个公司的经营难以为继。

三是多方力量角逐,消费金融行业竞争趋于激烈。消金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不少竞争者参与,也使得市场主体日益增加,产品、场景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增强,也给持牌消金公司带来发展压力。

当前消金市场的参与者包括银行、持牌消金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以P2P、消费分期平台为代表的其他消费金融平台。在当前市场上,商业银行拥有显着的资金成本优势,信用卡早在10年前就已进入市场;互联网金融公司凭藉高流量、场景渠道获得快速发展。此外,消费分期平台通过早期的推广累积客户,也成为他们长期发展的关键。多方力量角逐,持牌消金公司不得不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根据当前的监管要求,消金企业不得开展房贷、车贷业务,且所放贷款期限在1至12个月、金额在20万元以下。这明显压缩了持牌机构的业务发展空间,若无法创新出适合当下消费需求且满足监管要求的借贷产品,便难以与新的竞争者抗衡。

因此,在强监管时期,业务合规推动的行业洗牌、内部风控加强、消费场景拓展将是大陆消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整个行业而言,建立完善互通的个人徵信系统尤为重要。另外,借助科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也将成为发展趋势;而面向特定消费场景(如装修分期、教育分期、医美分期等),未来有较多提升空间,预计也会是各大消金机构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