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

发布时间:2018-08-24 分类:趋势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如同柴米油盐。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国家决策者,无不视其为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知从何时开始,金融吸引了众多精英人才,大量优秀学子蜂拥而至,社会优秀的人才纷纷跻身金融街,成为光鲜靓丽族群中的一员。

金融行业在众多聪明大脑的辛勤耕耘下,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风生水起,获利丰厚——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企业的利润约一半进了华尔街”。当人们盛赞繁花似锦的金融业引起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业企业、个人时,会发现金融业总会出些“不大不小”的差错,比如将过多的资源引入住房抵押贷款领域,导致美国爆发由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有过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助推中国房价一路高走,房市若高悬的“黄河”,令所有国人担心一夜之间“黄河”决堤冲毁毕生积累的财富。这些现象,都可以用“过度金融”进行大致概括,也就是说,将过多金融供给提供给没有对等需求的行业(领域)将导致金融泡沫。

当金融大河浩浩荡荡涌向本已资源充沛的土地时,还有一片土地因缺少“金融之水”的滋润而贫瘠。金融贫瘠之地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人群、低收入群体、中小微企业。

这类企业和个人由于诸多原因,被传统金融不同程度地“忽略”,其表现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例如,少数人群无法获得基础的账户服务,从而无法获得相应的支付、存款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相对普遍地存在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如果排除掉由于违约风险高而被金融机构拒绝的客户,还存在很大一部分有很好信用和真实还贷能力者,因为种种原因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所以,金融服务存在供求不对等的结构性供求失衡。导致金融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性机构。

2006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概念,其目的也是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形成金融服务的均衡效果,解决金融对部分人群的服务贫瘠问题。但是,理想的丰满与实践的骨感相遇,总会产生无尽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对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需要有区别于大型金融服务的操作技术和流程,有特殊的风控手段,有不同的组织机构设置和激励机制,以适应微型金融的特殊性。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如果做这个业务,就必须完成业务组织的变革,如果不做,什么力量会驱使它们从事小微金融业务?专门从事小微金融的组织,同样面临边际成本高的挑战。对它们来说,如果提高利率以求覆盖成本并有一定收益,势必提高客户的成本负担,并引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争议,但不提高利率,就必须付出财务不可持续的代价,怎么办?小微金融领域中不同细分层次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点,某些细分市场可能有很大的盈利潜力,吸引大量逐利的金融机构涌入,为这个客户群体提供过度金融,从而导致灾难(如2008年美国的次债危机、2010年印度安德拉邦的微型信贷债务危机)。于是,看似为弱者服务的金融却反而伤害了这个群体。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出现?

普惠金融,看起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被传统金融忽略的群体、提供小微金融服务的金融组织和社会团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涉及特殊的金融服务技术和方法,涉及法律法规的引导和规范。但无论怎样,这种多维度的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一部分被忽略的群体得到应得的金融服务。在这个复杂系统建设中,我们看到:

第一,商业力量和公益力量汇聚,共同服务于多层级的客户群体,但细观之可以发现,二者进入的客户层级不一样:商业力量在盈利动机驱动下,自然涌入有较好收益的客户市场,表现为对微型企业、部分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热情服务;公益力量在服务社会理念驱动下,自然进入商业力量不愿进入的领域,表现为对贫困群体热情服务;至于商业力量和公益力量不愿进入、无力进入,或者进入不够的客户领域,则需要政府的扶助参与。各路神仙在普惠金融实践中究竟积累了怎样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哪些模式是值得在特定群体中推广的?

第二,政府部门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承担了双重角色:扶植与监管——既要设法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又必须要有监管;不仅要有适度的直接参与,更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如何扮演正确的角色,是一个挑战。政府该做什么?在中国现有金融环境下最应该做什么?

第三,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推动的信息革命极大地影响到金融领域。以互联网为运作平台的数字金融极大地降低了小微金融的边际成本,在便捷、低成本、可触达等多个方面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为小额分散但大量的微型金融带来了巨大的技术红利。以至于从服务对象看,这种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数字金融基本等同于数字普惠金融。中国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的庞大人口,有竞争不充分和存在结构缺陷的金融体系,也有相对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些因素的组合,为数字金融在中国异军突起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2012年开始,数字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不仅如洪水般冲击传统金融领域,而且无论规模还是创新都远远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有哪些实践?数字金融机构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坎坷?它对传统金融有哪些冲击和影响面对普惠金融这样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无数问题需要人们面对,也有日新月异的创新实践不断提出解决方案。在这样一个企业家、政府、客户多方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这些蕴含从业者无限创造力的案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均有值得人们深思和提炼的商业逻辑与道德逻辑。观之,思之,总结出其中规律性的内容,对于推动普惠金融实践以及金融理论研究,都会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