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与思考

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8-30 分类:趋势研究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以来,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成为各国普惠金融实践者的行动指引。在中国,普惠金融逐渐成为庞大的资金需求与传统信贷模式之间的弥合剂,一批致力于以技术创新、风控创新、服务创新为己任的普惠金融推动者,结合互联网的便捷性、低成本,努力为身处不同区域的借款人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助力其发展实体企业,实现美好的生活目标。

中国率先提出“数字普惠金融”: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期间,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提交了3个有关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其中,采纳了众多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经验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的高级别指导性文件。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我国普惠金融稳步发展,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质量进一步改善,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广泛普及,信息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报告》特别强调,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已经成为居民获得借款的重要补充。而在个人投资理财领域,近半数成年人购买过投资理财产品,除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外,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成为重要的产品来源。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是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在过去13年间,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速,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社会信用维度不断延展,结合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一张越织越密的信用大网,让“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