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普惠金融要坚持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思路

普惠金融要坚持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8-08-31 分类:趋势研究

从2017年填报结果看,我国普惠金融稳步发展,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质量进一步改善,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广泛普及,信息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了《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确立的使用情况、可得性和质量这3个维度,描述了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这一年以来的变化。

从整体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一方面,我国的基本金融服务已实现了广泛覆盖。《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末,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保持上一年96%的水平,全国70%的省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已达到100%,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行政区覆盖率也已达97.34%;同时,全国的信用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累计为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和1.75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金融基础设施的广覆盖,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夯实基础。《报告》显示,在2017年,全国及农村地区人均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的持有量平稳增长,总体上实现了“人人有户”;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升,分别达到了15.01%和13.7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也在2017年实现29.67%的快速增长;另外,全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稳步增加。

可以看到,金融服务的物理条件已逐步形成,各类金融服务的整体状况正逐年转好。但另一方面,信贷、保险、金融消费者素养等发展也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报告》称,截至2017年末,普惠金融领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低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创业担保贷款更是出现了下降。各类金融知识和金融行为中,消费者对保险、贷款知识的掌握以及在财务规划、投资风险处理方面的能力仍有较明显的欠缺。另外,分省份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居民参保和理财意识也明显更强。

我国普惠金融似乎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普惠金融的各区域、人群等层面中容易满足的部分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但同时也吸引走了大量资源,而其他部分金融需求的满足仍未出现太大进展,造成了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不均衡,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也因此进一步向小微、农村及偏远地区等方面集中。同时,《报告》在最后一部分强调,要从宣传教育、电子支付管理和风险防范以及避免过度发放贷款这三个方面,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普惠金融风险问题的突出。

发展不均衡加风险暴露,结构性问题或是普惠金融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而这些仍需要通过提升商业可持续性去破题。

格莱珉银行模式创始人尤努斯在今年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农民同样有创业潜质,但他们缺少创业资金,格莱珉坚持“保本微利”的商业可持续思路也是为了给“穷人”创业的机会。在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因为要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等更多的服务和风控环节,与商业银行利率相比,该银行的利率会相对高一些。孟加拉法律规定的小额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上限为27%,而格莱珉的利率一直保持在不超过20%的水平。也就是说,格莱珉银行的“保本微利”是从机构角度上去诠释的——能够覆盖并略高于其成本,该模式的思路也不是单纯的低利率或是无差别放贷,仍严格遵循金融原理,做好风险防控并追求适当盈利。

从普惠金融的均等发展和风控的双重角度看,如果利率过低,机构会丧失适度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动力,相应的风控模式研究和执行也就没有了成本支撑;而如果利率过高,客户无力负担利息,又会更直接地加速风险暴露。

诚然,利率并不是商业可持续的全部,但其带来的机构运营成本和收益变化是模式设置的基础。在我国,金融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和服务对象,除了享有较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外,总是在接受符合金融思维的普惠金融服务,即根据对象的风险特征确定服务方式及利率水平。而未获得均衡服务的县域地区及小微群体除了缺乏正规金融服务,也长期受特惠金融和民间借贷影响,这让金融供需双方都缺乏商业可持续的认知,进而导致了目前的普惠金融结构性问题。

因此,未来我国发展普惠金融仍要坚持商业化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同时依据不同地域和人群的特征,注重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才可能化解目前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