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科技风口该怎么追?

金融科技风口该怎么追?

发布时间:2018-09-14 分类:趋势研究

经验告诉我们,在金融行业,技术驱动的路总是要比运营驱动、模式驱动要难得多,从一开始选择走这条路的人因而也比较少;即便真的在用心搞技术研发的,也有可能因为一招不慎走入一些误区当中。

不管当前行业环境如何,不可否认,金融科技本身在这些年是备受关注,处于聚光灯的中心位置的。但与此同时,即使是业内人士,也会有这样的疑问:金融和科技的“主从之分”该如何去界定呢?

我们不妨先回顾近几次金融行业大的改变,从中洞察出每次产业升级的本质所在。

从早期的金融服务开始,在过去人们进行申请信用卡、办理贷款等金融服务时,需要提供个人或者企业相应的收入、抵押、住址、联系人、学历等一系列证明,然后银行审核员基于客户提供的这些数据,最终做出决策。

互联网时代到来,随着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这也推动着金融服务由线下为主转移到线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隔阂,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与审批的效率。2013年,这一年又被称作是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一年,网络借贷平台的野蛮生长就此展开。

然而,“不健康”的成长模式也让行业多少有些“根基不牢”,互联网金融的不完善的地方也逐渐放大开来。随后,从2016年年中开始,监管来袭,行业的大整治逐步开始推行。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升级也的确为传统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多的改变。这一状况被处于严监管的互金行业当做一根非常金贵的救命稻草,“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科技企业,2017年也被称为金融科技元年,宣告金融科技的时代来临。

毋庸置疑,金融的技术升级其实与过去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效率提升是根本,是充当新的“基础设施”,对整个金融服务基础架构进行革命性的升级。从本质上讲,技术对金融的影响其实就是运作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新升级:技术为业务服务,业务倒逼技术的进步和落地,二者是互为促进的。

但真正的金融科技一定要以具体的金融业务为基础展开,并不是改变了名称就能达到的。

目前来看,市场上自诩金融科技的企业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一种是“墙头草”,一直追风口,从未追到过。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火了就投身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火了又标榜自己的“技术功底”,实际上只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一些此前颇有知名度的问题平台其实就属于这种类型。都强调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也会拿大数据、云计算说事,可结果呢,还是由于大数据风控实力不足等多个原因踩了雷,给广大投资人也带来损失。

第二种,金融与科技主次明显。但很显然不少机构并未真正想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的跟风布局新技术,不考虑技术与业务的协同性、同步性等问题,而且技术研发本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据有关资料显示,平均约六年多才能造就一家金融科技独角兽,这些企业只是布局短短一两年,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也就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就像邯郸学步,从而陷入与进退维谷的境地。

第三种是真正有技术积累的。不破坏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去建立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基础框架。这一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无论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有多年的技术研究背景,并没有追风口,而是在等风口,这也是金融科技概念火了之后,低调的“技术”企业完全可以一飞冲天的原因所在。

这一方面,头部企业一直算是走在前列。例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自身有庞大的电商等用户多个场景下的大数据积累,在大数据分析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型。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是每个巨头很早就在加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金融科技概念盛行的今天能够真的在技术层面得以领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都很早发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