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银行业普惠金融落地何其难?

银行业普惠金融落地何其难?

发布时间:2018-10-26 分类:趋势研究

银行业开始做起小微、三农的普惠金融业务,并将普惠金融升级为全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方向。这不是一两家银行的选择,而是已成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潮流。

正如一些国有大行掌舵人喊出的“银行不做普惠金融就没有未来”、“未来的银行业是得草根者得天下”,从整个社会融资体系的变化趋势看,大企业充当了金融脱媒的主要受益者,它们以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财务实力,可以摆脱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转向成本更低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当大客户逐渐从银行体系中离开后,银行可以寻觅的客户资源自然就瞄向了小微企业、三农和个人这一所谓的普惠金融群体。

但尴尬的是,在全行层面制定的普惠金融战略推广到基层,有时会障碍重重。一位东部地区的银行行长感慨,“对行长来说,从战略上考虑做小微金融是正确的选择,但到了基层通常推行阻力很大,基层人员会阳奉阴违。”

为何会有这种遭遇?这位行长也清楚,主要原因还是基层人员无法做到对国企与民企一视同仁。从短期效益看,做大国企项目来钱快、风险评估的成本低,“不少基层行靠维系一两个关键大客户就可正常运转,久而久之,员工做小微、个人业务的‘武功’基本废了”。

有趣的是,监管部门目前对于银行拓展小微业务在贷款余额增速、新增贷款占比等方面设置了考核要求,但一些银行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刻意压降个人消费贷等其他类贷款的新增规模和占比,以达到考核要求。

因此,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何基层行做不到国企与民企同等对待?为何没有做小微金融的主动积极性?

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公开表示,当前政策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一视同仁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对民企还有诸多不同的待遇。绩效考核、责任追究机制是阻碍基层银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原因。

现实中,不少银行虽然既做大客户业务,也做普惠金融业务,但两类业务的考核机制差别并不大。对基层员工来说,做大客户业务可以多快好省地完成考核任务,相比之下,做小微业务的动力自然不足。

此外,上述银行行长还反映,对于国企、民企贷款出现不良,不少银行目前的责任追究机制仍不相同。对于国企的不良问题,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通常对银行员工从轻处理,甚至是不处理;但一旦民企出现不良,银行就会从严调查、从重处罚,甚至还会怀疑企业和银行员工之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某种程度上说,银行基层员工对普惠金融的阳奉阴违也是无奈之举。若想真正激发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银行还需在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上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