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不可忽视

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不可忽视

发布时间:2018-11-13 分类:趋势研究

在普惠金融方面,过去搞扶贫也好、搞创新也好,一直强调普及和优惠,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给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压力。其实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人群时,成本是非常高的。换言之,普惠金融不能只做到“普惠”,还应达到商业可持续性。

经历多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以小微企业、三农人群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仍存在着一定的“贷款难”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三农人群的信用和经营数据难以动态了解,因而造成风控和运营成本过高,难以大范围覆盖。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数字科技让“普惠金融”更具可持续性

成本,是困扰传统金融机构推广普惠金融业务的首要难题。传统金融模式与客户沟通的手段单一,不仅覆盖面拓展成本高、沟通成本高,信息获取成本也高。应用到普惠金融业务中,势必造成单客收益过低,造成业务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而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通过企业数字科技能力,可从获客、风控等多方面解决成本问题。首先,数字科技可打破空间限制,将用户范围拓展至线下网点覆盖不到的区域,降低获客成本。

此外,数字科技基于多维度的用户大数据和风控技术,能够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从而降低风险成本。

不难看出,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不仅行得通,而且前景广阔。普惠金融只有充分利用数据与技术,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发展。

数字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创新更有担当

创新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而创新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创新能否是负责任的创新。

在现实层面,虽然很多小微企业、三农人群能够得到融资支持,但大多也需要层层增信,提供抵押、担保,导致最终融资成本较高。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多采用一次性放款、到期还款付息的方式,同样也加大了融资成本。

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数字科技可以让“数据”变成“信用”,使“数字普惠金融”不需要抵押和担保,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获得恰当的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和三农人群的“贷款难”问题,为社会创造了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