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监管应向深层制度改革

金融监管应向深层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18-12-25 分类:趋势研究

当下经济形势挑战较大,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结构性现象比较突出,预计未来结构性问题将成为重点。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变化以结构为主,金融监管总体方向的思路不变,但在监管力度和进度上会根据实体经济的变化而做出适度调整和优化。曾刚分析认为,今年下半年整个实体经济运行明显不如上半年,明年可能也面临着较大挑战。从总量上来看,也面临较大的压力。2017年强调“去杠杆、防风险”,去的是整体宏观的杠杆率,而现在总体的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甚至回落。

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变化,可能以结构为主,这意味着有些领域可能要进一步控制杠杆。目前,我国的经济活动程度也呈现结构性的特征。其中,一些企业或者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一些行业或者领域则在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

“但有些领域则需要增加流动性的投放,最近短短几天发生了非常多的事件,先是央行推出了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中期贷款便利(TMLF),紧随其后,美联储宣布加息,12月21日下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通报要公布对明年政策的看法。”曾刚强调,央行开展的定向降息、降准等操作都显示出了结构性的特征,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放也体现了结构性的政策思路。总体来看,未来的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从明年开始,由原来简单金融层面的强监管、去杠杆,会转向深入推动一些领域的制度改革,因为某些核心问题必须通过深度改革才能真正加以解决,这是未来期待和关注的。

对于监管而言,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亟待关注的问题。早在2017年6月27日央行印发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到要加强监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监管科技可以定义为科技与监管的有机结合,主要作用是利用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在科技的推动下,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客户渗透,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这是科技对金融业赋能的一个重要表现。

金融业与金融科技相结合这条路,是未来金融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金融业未来要进一步通过科技来赋能,促进金融业务发展。但是这条路也是一条崎岖的道路,监管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监管如何设置、监管水平如何对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金融科技监管并非要一味地强调严监管、强监管。有很多专家提到,互联网机构搞金融,要严格控制,金融业就是要持牌经营,没有牌照的人就不能做金融,这句话听起来铿锵有力,但是,如果说没有牌照不能做金融的话,中国第三方支付怎么能做得起来?所以监管不要过于绝对化,同时应该给金融科技一些容忍的空间。

监管能够准确地分辨出系统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的差别,金融科技风险肯定存在,但是这个风险究竟是系统性风险,还是说风险只是在机构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外延效应,需要切实分开,要对症下药。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新类型风险。北京监管机构发布《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2年)》在具体规划路径上,也提出大力促进技术应用落地,同时更有效地防范和把控金融风险。

在交易方面,新技术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公众。在市场方面,数据集中催生事实上的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经营,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系统性风险。在全口径的跨境收支业务层面,现行的外汇指令银行系统是办理跨境收支业务的中间枢纽,是外汇管理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新技术弱化甚至削弱了银行在跨境收支中的中介作用,统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面临挑战,而且还会增强洗钱的便利性。

此外,因为新技术应用对数据可得性和质量的高度依赖,风险评估会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出现“算法歧视”问题,带来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的叠加和外溢效应,甚至产生新的排斥形式。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运行方式,而且带来了整个业务环节、商业模式的一系列变革。我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既不能唯技术主义,过高估计金融科技带来的效益,也不能因噎废食,缺乏前瞻性、战略性布局,而是应当将其放在更长的经济发展周期中审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