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普惠金融加速向数字化转型

普惠金融加速向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19-01-07 分类:趋势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持续升温,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迅速增长,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技术支持与发展红利。

近年来,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推动,普惠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传统的普惠金融体系由于渠道有限、创新乏力、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很难再有新的突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被提上发展日程。

2016年,G20期间中国提出制定《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正式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运用于普惠金融领域,缔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科技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金额高达326亿美元。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延礼表示,全球经济发展正在向数字化进行转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形成的金融科技的新优势,对金融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模式,金融消费者体验带来了全新的提升。金融科技从用户维护,产品定价、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等进行全方面优化,对金融的服务链条进行了赋能。

随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新技术在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攻坚、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呈现出四大特征,即服务覆盖广泛化、客户群体大众化、风险管理数据化、交易成本低廉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地区即使没有银行网点、ATM机等,客户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完成非现金交易,金融服务更为直接,客户覆盖面也更为广泛。与此同时,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就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从而实现对实体网点的部分替代,减少对人员和设备的占用,大幅降低经营成本。

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金融服务市场的细分和精准营销,满足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于对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的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水平,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使得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