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应势而生

数字普惠金融应势而生

发布时间:2019-02-28 分类:趋势研究

受制于小微企业体量小、经营风险大、信息不透明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多采取审慎态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这也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瓶颈之一。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企业融合进行差异化的融资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引下,普惠金融迈入了数字化发展新阶段。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开创企业与社会的多赢生态,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然而,作为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却常常无法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直言,小微企业存在先天不足,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资金支持。尽管企业有很多融资需求,但由于现有的金融体系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其需求,出现了结构性供给不足。

而新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在华软科技总经理王剑看来,新技术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最新的燃料汽车、机器人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新技术的加持,在技术和金融的助力下实现良性发展。

在数字化大潮的加速推进下,金融科技的发展已进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创新的新阶段。科技在扩大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效率、创新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应势而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素萍表示,补齐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在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短板”,需要数字技术支撑,更需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通过数字技术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银保监会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中提出,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运行高效、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服务,运用技术创新缓解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动力问题。

随着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应用的深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利用开放的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广度、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实现业务的场景化、扁平化、多元化,无缝融入、无处不在,令金融真正服务到有需要的群体,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

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自于政府的支持与市场的驱动。可以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第三方平台、科技公司主导开展供应链金融,这些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中均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当下,数字普惠金融正期望通过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创新,打造新模式和新业态。从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都在发力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借助数字技术为机构自身赋能;二是与科技公司等其他机构在产品、运营等方面合作赋能;三是通过机构之间、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共建,为普惠金融生态赋能。

可以看到,以往专注小微、“三农”、弱势群体普惠金融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服务小微能力不足,通过新技术的介入,带来模式上的变革,提升自身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解决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依然是普惠金融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最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