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具有巨大市场空间

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具有巨大市场空间

发布时间:2019-05-15 分类:趋势研究

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代理模式。2018年10月,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比2017年增加23亿元,增长29.85%。

目前,数字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我国普惠金融的提供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偏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如工、农、中、建等几大银行;另一部分则是相对商业化的机构,如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机构等。随着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数字普惠金融正成为大趋势。例如,许多银行业机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服务,创新推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载体,让普惠金融的服务群体进一步扩散,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是数字普惠金融的率先提出者。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期间,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提交了3个有关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其中,采纳了众多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经验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的高级别指导性文件。数字普惠金融未来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一,发展壮大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借助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对金融服务供需的限制,促进信息的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槛,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能性、可控性,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第二,发展壮大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等。普惠金融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中小银行发展的新出路。

第三,发展壮大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引领金融科技纵深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普遍战略举措。据埃森哲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17.91亿美元增长到231亿美元,增长了12倍。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两倍。这预示着金融科技产业的巨大潜力。

发展壮大数字普惠金融需要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这样才能让普惠金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资金支持,让各类金融机构都能享受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要积极扩大金融主体的市场准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调动数字普惠金融从业者的积极性。鼓励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双创”。

其次,要完善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发展壮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必须重视数据的安全性、数据隐私权的保护。要加强网络和数据信息安全的管理,引导企业切实履行信息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

再次,要加强金融投资者教育、金融消费者教育。很多消费者的数字化和金融知识有限,数字金融可能会加剧数据风险,因此需格外重视消费者教育,完善消费者保护举措。

最后,完善监管体系,有效管理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金融风险隐蔽性高、传染性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数字化技术使得设备、信息、资金和人员互相联通,在创新的场景中展现,这对传统的金融监管举措提出挑战。发展壮大数字普惠金融,需要提升风险态势感知能力,增强监管的统一性、穿透性、保障性,确保金融安全。同时,要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