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贷系统/ 消费金融进入比拼核心竞争力时代

消费金融进入比拼核心竞争力时代

发布时间:2019-06-24 分类:行业资讯

消费金融公司依托牌照优势,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官网的信息披露看,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体系总体上可分为现金贷、分期贷和循环贷这三大类,准入门槛较低,重点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产品形成错位竞争。贷款产品以信用贷款为主,可接受房产抵押贷款,整体贷款利率较高。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竞争力体现在消费场景掌控、风险控制能力、获客能力、资金获取能力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场景。随着政策监管加强,消费场景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基础。细分领域消费场景逐渐兴起壮大,拥有多元场景的平台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目前较为活跃的场景主要集中在 3C 产品、教育、旅游、租房、家装等,随着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逐渐改善,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健康医疗、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等场景逐渐兴起壮大,消费金融正在从传统的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向中低收入及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拓展。因此,只有深耕消费场景和细分消费人群,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创新产品,才能够实现差异化竞争,获得市场认可。

二是风险控制能力。消费金融的主营业务是发放和管理消费信贷,本质是金融业务,因此其风险控制体系和风控定价能力颇为重要。风控能力体现在贷前、贷中和贷后三方面,贷前需要进行防风险欺诈、防冒申请人的识别,贷中需要核实申请人信息、实名认证、申请用户数据采集、信用模型评估等,积极防范信用风险,贷后还需要进行客户回访、账单检测、还款提醒、风控模型改善等,防止逾期风险。

三是获得客源能力。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获客。第一种是消费金融公司与有流量的企业搭建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在不用额外付出流量成本的情况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或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用户直接转化为消费金融用户。第二种是通过外部方式进行获客,包括从业务合作机构渠道获客、广告投放获客、自建场景精准获客等。由于电商平台能够基于真实交易将用户快速转移到消费金融场景,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就能够实现低成本的用户转化,能够通过用户对消费品类、价格的偏好实现精准流量导入和精准推送,并通过消费数据分析和衡量用户的还款能力。因此,在各类消费金融公司中,电商消费金融平台的获客能力最强。

四是资金端获取能力。资金端获取能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天然具备资金优势,如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多来源基于大股东背景的同业资金拆借,因此能够提供较低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在利率相似的情况下也能够比其它消费金融公司获得更高的利差;第二,优质的资产端能够吸引优质的资金,如业绩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平台能够依靠优质的资产端获得稳定的利润,使资金投资方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安全性有充分信任,因此也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除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自有资金、股东资金、银行贷款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能够通过发行金融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等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一般而言,符合发行金融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只有部分利润、经营年限、资产较优质等满足要求的少数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自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在同业拆借市场中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有天然优势。

随着国家对网贷的监管日益严格,持牌系公司融资渠道多元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资金成本将可以控制在3%-4%左右。此外,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因其获得审批,业务和产品相较于无牌照公司更加丰富多样。公司不仅可以提供消费贷款,还可以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以及提供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等。这些交叉销售和增值服务都有助于提升客户黏性,取得产品上的优势。与此同时,持牌系公司多依托传统银行,风控较为成熟,有助于降低违约概率;且持牌系公司可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能帮助公司分析用户信用特征,确定优质客户,同时督促借款人及时还款。

不久前,银保监会拟推出的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中就有放宽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准入政策。不过,从近期1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上市股东披露的2018年报来看,消费金融发展已经告别了过去高歌猛进的阶段,排名靠前消费金融公司净利增速放缓。业内分析称,消费金融已经告别跑马圈地的上半场,进入了比拼核心竞争力的下半场,为了合规和成本压力,各家缩减线下渠道,转而运用技术手段发展线上渠道成为趋势。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呈现分化趋势,大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净利出现下滑,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势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