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金融科技成为普惠金融“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9-07-05 分类:行业资讯
普惠金融再度成为行业热词,与以往不同的是,金融科技企业开始主动担当“排头兵”的角色,冲入小微金融的“新蓝海”。
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科技公司携数据与技术两大利器而来,希望打通小微企业与资金方之间的融资通道,但在实际业务开展中,金融科技公司的线上优势是否一定奏效,银行的线下业务经验是否能被有效融合利用,仍有待时间的验证。
6月25日,银保监会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现场交流会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减少对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逐步提高信用贷款占比,实现“能贷、会贷”。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依赖症,根源依然在于小微企业的征信不足这个老大难问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指出,“论及风险辨识,传统模式通常基于企业财务报表、经营业绩,和工商、司法、财税等政府部门信息等来评估小微企业信用。但前者线上化程度弱,人工采集成本高,且存在失真现象;后者开放程度及鲜活程度都偏低,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可用于衡量小微企业资信情况的有效数据。”
传统的小微征信主要靠银行的一线业务人员去“跑”,这种重线下、重人工的模式,优点在于业务人员熟悉当地经济生态,掌握行业一手数据,缺点是人员管理难度大,效率低,起量慢。
金融科技的入场可以有效弥补银行在数据整合能力方面的不足,《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指出,“相较于经营主体,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自营就业者的个人信用则具有更多成熟的数据维度可以作为判别欺诈风险和信贷风险的依据。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重视的财务信息、征信数据,大量软信息的挖掘支持信贷服务机构 建立起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对借款人进行 360 度的风险扫描。以个人信用替代企业 信用的风控思路转变,是小微信贷经营中的重要突破。”
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来说,做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依然需要数据,而数据是具有行业特征的,因此如何通过分行业的数据收集、分析来有效的管理风险依然是金融科技需要突破的难点,与面对纯C端的消费金融、个人信贷相比,行业突破无疑将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管理成本投入。在这方面,银行的线下经验并非毫无用武之地,若能有效融合银行的线下资源和经验,无疑将极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
但金融科技企业与中小银行的合作,也还面临着数据共享合规性、风险分担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也还需要产业、金融、政府监管多方共同参与,共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