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普惠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期
发布时间:2019-07-05 分类:行业资讯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与国家近几年密集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有很大关系。从央行开展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激励银行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普惠金融领域,到国有大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借助其强大的数字技术平台及业务网络将小微业务的触角延伸到县域以下;从新型的互联网银行迅速覆盖传统金融触及不到的用户,到专注开展“三农”、小微业务的县域法人银行践行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模式转型……普惠金融的“身影”广泛地出现在金融各领域,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
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提高,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6958亿元。
事实上,普惠金融不仅在不断“提速”,而且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发展局面,尤其是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使得我国普惠金融实践在一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短短十几年时间,从“试验示范”到“多元创新”,普惠金融实践为我国金融领域带来了有益经验和深刻启发。
一直以来,很多国家的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都在探索一些为贫困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自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普惠金融逐渐普及开来。
从2005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国家开发银行等合作,开展“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自此,“普惠金融”不断出现在国家重要文件中,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在普惠金融被正式提及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受到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启发,着手启动具有公益性质的小额信贷项目。1993年10月,杜晓山受邀到孟加拉访问,最终与尤努斯签署了协议,获得了5万美元的低息贷款。同时,中国社科院也向福特基金会中国办事处提交申请,获得2万美元运营资本金和3万美元研究及培训管理经费。1994年,杜晓山带领的小额信贷项目组在河北建立了第一家扶贫社。可以说,这种以扶贫为初衷的小额信贷实践就是普惠金融在我国的最初雏形。
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是我国普惠金融的萌芽阶段,那么,普惠金融真正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2010年以后,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自此,普惠金融发展在我国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2016年,在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会议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的高级别指引性文件,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