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新形势下消费金融新特点
发布时间:2019-07-17 分类:行业资讯
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外贸、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宏观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升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金融政策带来的红利,以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进步,共同推动了消费金融行业取得快速发展。
以2016年为起跑线,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开启了“黄金十年”赛道。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由2013年的12.97万亿元增长至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84%。有机构预测,至2020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放大至45万亿元,蕴含着巨大增长潜力。
站在消费金融的风口上,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和分期平台等纷纷进军这一领域,上线消费信贷产品,即使是金融业务基础薄弱的互联网流量平台,也开始小试牛刀,市场放量型的增长使得各方参与主体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也使消费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呈现新特点。
首先,消费金融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一是有利于拉动宏观经济的增长。在异常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经历了艰苦的努力,也展现出坚强的韧性,最终实现6.6%的GDP增速,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金融正是在这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应运而生的。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金融通过帮助消费者合理分配信用资源,优化当期与未来的储蓄、消费活动,有效提高了消费水平,扩大社会的消费总需求,进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二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由投资占主导地位,而自进入“新常态”以来,这一增长模式出现拐点性变化,消费已经连续多年充当拉动经济的“主引擎”,2018年更是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目前中国已进入由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三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消费金融的崛起实则是对传统消费的提质升级,加速凸显了市场“供需错位”的矛盾,这一矛盾又会倒逼我国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积极推动消费供给侧改革,加强新消费对新产业的引导和催化,培育新供给。另一方面,对那些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业加以有效抑制,形成“优胜略汰”的良性循环。
四是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地位的合理化。金融的本质是资金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最终回到供给方的过程,消费金融通过多元化布局和业务模式创新,将不同区域的资源重新分配,与传统金融业务形成互补,利用大数据风控和差异化的价格覆盖更多边缘区域长尾人群,从而推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地位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