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贷系统/ 强化科技属性是金融业发展主基调

强化科技属性是金融业发展主基调

发布时间:2019-08-29 分类:行业资讯

金融科技领域首个顶层设计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正式落地,对手持金融牌照又强调科技属性的金融科技巨头有哪些影响,成为了业界的一大关注点。在分析人士看来,从央行披露的规划可以窥探出,对于巨型的金融科技集团,既要限制,也要扶持。

8月22日,央行披露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此次三年《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市场主体。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重任不仅可能落在持牌系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身上,也将有很大可能落在目前现有的包括BATJ等金融科技巨头身上。

近年来,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从“互联网金融”到“强化科技属性”,从宣称“不做金融”到“更名”体现公司定位,金融科技巨头所谓的“去金融化”行动一度引发市场猜测。但目前来看,巨头们布局金融的步伐从未放慢。

实际上,只要涉及到金融业务,金融牌照便是必需品,在某种程度上,金融业务之于互联网巨头而言,更像是一块“试验田”,有了实际运营金融业务的经验,反而成为它们的优势,有自有场景去沉淀技术,才能更好地向外开放,提供服务。

正是因为早早厘清了自身定位,意识到科技属性和科技能力之于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大力布局,在巨头公司营业收入中,金融科技业务成绩也越发突出。比如, 腾讯2019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为229亿元,同比增长37%。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竞争逐渐走向深水区,一些金融机构由原本积极与互联网巨头合作转变为大力发展自主研究金融科技,这也势必对金融科技企业形成压力。本次《规划》提到,要依法合规探索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创新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诞生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实力强大,并且非常理解机构痛点,知道该如何为机构交付、配合其上线金融科技产品和业务。虽然金融科技巨头有非常高大上的产品、算法、系统,但是“阳春白雪”不一定适配“下里巴人”,一定需要深刻理解传统金融机构的痛点。未来,金融科技格局竞争一定是多巨头的,将在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与金融科技巨头、新兴互金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