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科技赋能第三方支付加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11 分类:行业资讯
“金融科技”这一概念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前几年的“互联网金融”而被业界和大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随着互联网和科技对金融的改变越来越深入,金融科技的概念随之诞生,并逐渐形成了全球共识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如今,国家对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全面的规划,央行在近日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从各个方面确定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方向和重点任务,强调金融科技应发挥赋能作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的惠及百姓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对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新的机遇,而支付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构成部分,发展规划更是以“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的单独条目将其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移动支付技术架构体系,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等具体目标。
从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来看,金融科技得到了高度肯定,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伴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壮大的第三方支付产业,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呢?
无论是发展规划的整体设计,还是仅就支付服务而言的单独条款,“赋能”一词都同时存在:“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要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
显而易见,“赋能”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产业的下一站,而如何真正实现赋能实体经济,“科技+服务”或许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发展规划指出,在技术层面,应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多个技术领域。而在应用层面,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应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传统模式下,金融行业往往只能对大客户、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而对占据绝大多数的长尾群体客户,只能提供标准化服务。
在新的金融科技发展目标下,未来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服务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客户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长尾群体。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微商户这个典型的长尾群体,相较账户侧的C端消费者市场来说,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为不足,未来仍然具有较强的拓展需求。
因此,聚焦B端中小微商户的支付服务,通过金融科技驱动创新,深入挖掘商户需求,提供更多优质的增值服务,这将是支付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央行明文指出第三方支付产业未来应朝着“科技赋能支付服务”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一些头部的支付机构,早就未雨绸缪,先行展开布局,已经在技术赋能、深入挖掘商户经营价值的发展道路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