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消费金融下半场:合规时代正式降临
发布时间:2019-09-16 分类:行业资讯
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正在进入下半场。鉴于国内外经济金融面临新形势,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多家银行在确保资产质量稳定的前提下,主动优化贷款类产品投放策略,适当提高信用卡、消费贷款投放门槛,推动目标客群上移。
从上市银行半年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银行的整体不良率较去年末相比,已呈现下降趋势,但信用卡、消费贷领域的不良率却在抬升。
针对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正加强引导金融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9月5日召开全国金融形势通报和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担当、创新和风控,对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要加大奖励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 838.8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2019年中报指出,2018年末以来,鉴于宏观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在确保资产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本行主动优化贷款类产品投放策略,适当提高信用卡、贷款投放门槛,推动目标客群上移。实际上,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以来,大多数银行信用卡中心提高了信用卡门槛,但这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仍在抬升。
2019年中报显示,建行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分别为1.45%、1.21%,较去年末上升0.35、0.23个百分点;农行个人卡不良率为1.43%,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但消费贷不良率上升0.22个百分点;交行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为2.49%,较上年末上升0.97个百分点。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浦发、兴业、平安的上半年末的信用卡不良率比上年末分别上升了0.19、0.57、0.2、0.05个百分点,但上述四家银行的总体不良率却比上年末分别下降了0.13、0.09、0.01、0.07个百分点。
多家银行消费金融产品领域不良率攀升的同时,信贷规模也在压缩。
截至2019年6月底,建行个人消费贷余额1682.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约419亿元;交行信用卡透支余额为4546亿元,较上年末较少约505亿元;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同期的信用卡及透支、个人消费贷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减少约60亿元、19亿元;平安银行“新一贷”贷款余额1533.61亿元,比上年底下降0.2%。
“2018 年以来,现金贷、互联网消费贷、P2P 等市场放贷主体日益增多,债务风险不断聚集,市场共债客群资产质量波动明显,此类风险有向信用卡行业传导的趋势”。中信银行中报显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地区及行业从业者的就业及收入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两重因素叠加,致使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所上升。
“要想繁荣,先消费吧。”这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于消费的理解。实际上,当前中国的消费正在企稳。
如果仅从数据的表面来看,消费似乎已经出了一些问题,2019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远低于6月份的9.8%的增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回落的主要原因为汽车销售量降低导致,扣除掉汽车零售额影响之后,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与上月基本持平。
但透过数据就能发现,消费对GDP贡献率的下降,是源于进出口的贡献率上升,再进一步可以看出,三驾马车已开始齐驱并进。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60.1%,资本形成的贡献率是19.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是20.7%。去年末,三者的占比为76.2%、32.4%和-8.6%。 根据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轨迹,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度将逐步下降,但消费仍会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能。
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一般而言,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在做消费决策时所面临的最大约束。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GDP增速。因此,消费仍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最大的能量。
“任何金融产品只能分散风险,不能消灭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写道,虽然金融工程模型不能模拟人类心理,却真正干成了一件事:分散风险,在各种投资者中分散风险。
当前,金融科技创新与迭代日新月异,金融产业链更长、生态圈更丰富、分工更细,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何帮助银行降低消费金融产品风险,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对于持卡人而言,分期固然会增加成本,但如果未能及时偿还信用卡,则会影响个人征信,进而影响各类金融服务,如房贷、车贷等,甚至求学、工作、出国签证、投资理财开户等其他人生大事。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日趋完善,个人征信信息的重要性正快速提升。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当询问消费者对信用的态度时,88.05%的消费者同意“信用是一辈子的记录,不应过度扩张信用,应谨慎维护”的观点,不认可的仅为5.13%。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对谨慎维护信用的态度有所提升,整体上持积极信用态度的比例增加了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