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场景成为消费金融发力重点

场景成为消费金融发力重点

发布时间:2019-10-12 分类:趋势研究

随着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即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动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已达8.45万亿元。2020年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近在咫尺。

银监会2009年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以金融牌照的形式获得认可。如今,消费金融市场早已不止银行一个“玩家”,BATJ等四家互联网巨头已完成布局,TMD(头条、小米、滴滴)等新晋互联网巨头企业也纷纷入局。

随着近年来金融监管趋严,“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开始在消费金融行业显现。

很长时期,我国消费金融行业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信用卡成为市场的主要玩法。直到2009年,银监会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北银消费金融、捷信、中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等四家获批筹建,先后顺利落地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

经过几年试点,“消费金融”概念逐渐被市场认知并认可。

2014年,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开闸,2014―2016年就有13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截至目前,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已经达到27家,其中4家尚未开业。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于2015年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鼓励创新突破,并允许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消费金融。

2016年初,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对消费金融组织体系、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予以细化。

政策的支持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消费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市场“蓝海”永远不缺弄潮儿。由于消费金融牌照“严管严控”,各路玩家就通过小贷牌照入场,如美的、京东、乐信、百度、蚂蚁金服、小米等都为小贷公司的相关股东。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的网络小贷公司股东类型中,互联网公司的占比达到六成以上。

其中,依靠自身电商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成为代表性产品,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也在2015年推出小米金融、“百度有钱花”,同年微众银行上线“微粒贷”。消费金融领域的参与主体也从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拓展至网络小贷公司、电商分期平台、民营银行、助贷机构等。

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者不断增加,而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和应偿信贷余额同样保持着增长。

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79.78亿张。商业银行发力零售业务的转型方向日益明晰,各大银行持续渗透消费金融市场。

2017年底,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准入牌照、年化利率、贷款用途、融资渠道等多方面都被提出限制。“严监管”成为消费金融行业2017年以来发展中的一大主题。

尽管监管趋严,但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仍出现总资产、营收、净利润等多方面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