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金融系统/ 科技赋能消费金融应张弛有度

科技赋能消费金融应张弛有度

发布时间:2019-10-18 分类:行业资讯

近年来,金融科技大跨度进步,消费金融领域迎来井喷式发展。不过,入局者逐渐增多之下,竞争也呈现蓝海泛红态势,消费金融该如何应对挑战和抓住同业合作机会?

金融科技对于消费金融领域而言,在营销获客和智能风控领域应用较多,未来还有哪些领域有望借力金融科技,赋能企业发展?

消费金融行业有着小额、分散、高频等特点,目前在贷前的智能营销和风控非常成熟,但在贷后管理环节,金融科技未来还有着大量应用的可能。

例如,在消费金融ABS领域,存量资产可能有几千万笔,包含合格和不合格的,从其中挑出合格资产一百万笔打包到资金池中,就需要应用金融科技的力量进行约束条件的优化筛选。

资金可谓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路上的咽喉,获取大规模低成本资金正是消费金融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ABS逐渐成为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的重要手段。

对于如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即身份问题,看能否由非持牌机构转变为持牌机构,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将相关约束条件更加明确化。

另一方面,不管是ABS还是其他融资渠道,核心问题都是需要企业自身拥有足够好的资产,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而好资产的定义是,风险表现比较好,同时能拥有持续不断获得优质资产的能力。

在借力科技过程中,金融科技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风险。目前,很多大数据爬虫公司被公安机关调查,其中有不少与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合作关系,如何规避数据隐私等合规风险?

近期暴露的大数据爬虫公司肯定存在问题。一方面,在目前监管体系下,监管机构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支持或推动信息披露透明化相关制度,有助于整个市场的活跃,对于交易、投资者都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业务其实是一个TOC业务,客户隐私是宝贵财产,也是必须在法律指引下充分维护的隐私信息。

大数据爬虫信息泄露的问题比较大,目前关于隐私信息方面的合规要求没有明确,不管是监管机构还是政府机关都有过探讨,但没有明确具体的尺度。

业内人士对目前火热的金融科技提出了三点见解,希望给过热的金融科技降温,以促进行业理性、健康发展。

一是金融科技应用本身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无论是做买卖担保起家的支付宝,还是由社交红包引爆的微信支付,成功的本质都是源于业务模式的创新,科技加以实现和完善,逐步积累流量、数据、场景,从而形成规模、构成生态。

二是国内的金融科技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国内金融科技急需高水平的产品化和云服务化的商业应用,尤其是云服务化,以降低开发和运维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金融科技的过热可能导致人才的脱实向虚。目前国内不少名校优秀的人才要么出国,要么进入待遇高的金融科技等行业,大量的优秀IT人才涌入金融科技领域,势必挤占基础软件、硬件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容易造成优秀人才脱实向虚,长远影响国家层面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