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系统/ 险资托管探索市场化:自营收益上不去 就把基金、券商请进来

险资托管探索市场化:自营收益上不去 就把基金、券商请进来

发布时间:2014-03-13 分类:行业资讯

“我们已经引进了几家非保险类的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与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华泰保险集团系统内的保险资金,发挥各自优势,以提高资金的投资收益。”在位于金融街总部的办公室里,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杨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发挥保险资管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各自的投资特长,华泰保险集团决定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保险资金委托管理,一部分交给华泰资产,一部分交给合作金融机构。”

在华泰保险集团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业务中,华泰资产与其他合作金融机构是平等关系,最终谁能获得更多的资产管理权,主要靠业绩。对华泰保险集团而言,根据不同投资管理人的特点,发挥他们所长,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争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在保险投资领域放开与开放的大背景下,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市场化之路正在开启。保险公司(或集团)的资金将不再是保险资管公司“独一份”的市场,这可能会让保险资管公司面临资金管理规模下降的风险,面对新的形势,他们必须尽快“走出去”,但他们不仅需要战胜“出身”上的先天劣势,还面临人才缺失等多方面挑战,目前,保险资管从业人员不足基金的三分之一。

险资市场化委托开启

“我们公司将拿出200亿元的新增保险资金进行市场化委托试点。”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称。另一家保险集团公司的人也表示,该集团正在探索保险资金市场化委托之路。

事实上,他们只是进行保险资金市场化委托的代表险企。“在承保市场化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委托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一家券商非银分析师指出,以前,凡是有保险资管公司的险企或集团,都将大部分保险资金交予资管公司管理,而今后,基金公司、券商公司等金融企业或将更多地涉足这一市场,这意味着险企在追求险资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保险资管公司若不能在投资收益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则很可能丢掉一部分系统内的资管业务,“独一份”不再,管理规模可能缩水。

“一方面,这是政策放开带来的必然变化;另一方面,这也是险企在承保市场化竞争中的必然选择。”上述分析师表示。

为实现保险资金委托管理的市场化,华泰保险集团从2013年起就对集团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以前华泰资产既是整个集团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人,也承担了委托人制定投资决策的任务;改革之后,集团组建了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专门委托人团队,制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指引,进行大类资产的配置和调整,并在多家投资管理人之间进行资产包分配,投资管理人在给定的投资指引和资产规模内,负责具体投资。“几个投资管理人之间更加市场化,谁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谁就将获得更大的投资管理份额。”杨平表示。

记者了解到,国寿资产2014年工作会议对保险业双向放开带来的市场化趋势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该会议指出,保险资管公司面临资产市场定价市场化、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市场化,以及资产委托管理市场化等多个市场化挑战。

“保险业双向放开趋势已经明朗,在利率市场化和费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委托方面临成本和盈利的双重挤压,必然会对投资收益提出更高要求,市场化的委托管理势在必行。”国寿资产官网在上述会议信息中如此提及。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保险资金委托市场化目前还处在刚刚开启的阶段,仅有几家保险公司(或集团)明确表示已经开始市场化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准备,也有险企明确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保险资金市场化委托,除少数自有物业等资产由自身管理外,其他的保险资金都由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力拓“第三方”业务

“新的市场形势,对各类金融机构而言,长期看是机会均等,存在着大量的发展空间;但从短期看,不少保险资管公司面临的挑战要大于机遇,尤其是市场化程度的挑战,他们必须在第三方业务拓展上努力取得更大发展。”杨平指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走出去”拓展第三方业务上,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已颇有建树。

例如,公开信息显示,到今年年初,国寿资产合并管理境内外资产达到21316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系统之外。而该公司的“一体两翼”的战略更进一步提升了第三方业务的地位:“做强主体”即指做好系统内保险资金的投资;“做大两翼”则是要依托国寿资产旗下两大子公司——国寿安保基金和位于香港的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

据了解,国寿安保基金旗下首只基金募集金额超过118.7亿元,成为2014年的首只超百亿元新基金。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也宣布未来将会重点开拓第三方业务。

其实,在保险资金委托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以前,就有不少保险资管公司已经意识到拓展第三方业务的重要性,并且战绩颇丰。

例如,华泰资产目前管理的1600亿元资产中,仅有300多亿元来自系统内保险资金,其余均来自第三方业务,其客户近100家。

中国太保2013年半年报显示,太平洋资产管理的第三方管理资产达到406.29亿元,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达到4674.13万元,同比增长155.2%。此外,光大永明、生命资产等保险资产公司的第三方业务拓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2年开业初期,光大永明资产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约150亿元,且全部为母公司光大永明人寿委托资产,到2012年年底,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600亿元,其中近400亿元为第三方资产。

生命资产官方显示,其获得了华夏人寿、百年人寿、安华保险、金元证券、中信建投等十多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委托投资业务,受托资产管理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很少落实

尽管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已经在拓展第三方业务的路上走了很远,斩获颇丰,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成绩还属于少数保险资管公司,对更多的保险资管公司而言,他们的市场化之路尚未正式开启,一旦其投资管理的系统内保险资金减少,就可能要面对资金管理规模下降的处境,因此,短时间内,挑战大于机遇,他们需要为“走出去”做更多的工作。

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日前撰文指出,险资布局“大资管”需要积极应对五大挑战,其中的一大挑战即保险资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挑战。“在大资管时代更加凸显出保险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他在文中称。

从文化上看,保险业根植于营销文化,拼销售、重规模,对资金运用规律、人才及风险的认识还很不到位,用劳动密集型替代人才密集型。过度的销售文化直接带来了资产、负债“两张皮”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真正落实的很少,其深层次问题就在于此。

从能力上看,很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人才、制度及运作机制上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还难以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他表示,基金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一万人,保险资管全行业才2800人左右。能力的局限意味着难以生产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比如,在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上拼价格,利用“低价”来获取竞争优势。

杨平表示,这与我国保险资管公司的诞生背景有关,这些公司大多脱胎于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部门,独立后主要继续负责系统内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因此,与那些一开始就直接面向第三方进行资金管理的金融机构相比,部分保险资管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在大资管、大市场时代,部分保险资管公司“走出去”的准备工作显得不那么充分。

“目前,我们管理着约700亿元资金,基本来自于本系统保险公司,第三方业务仅有一两单。”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对记者称,而这家公司的目标同样宏大:“不仅管理母公司资金,还将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并让其最终成为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成为系统内独立的利润中心,除了通过管理险资为母公司贡献收益,也通过良好的第三方业务为母公司贡献更多的利润。”该公司如此介绍。

如今的资管市场格局,如同赛马场上一声枪响,所有骏马冲出围栏,虽然大家的目标一致,但起步阶段已有快慢之分,到底种子选手的优势会越来越大,还是会有黑马后来居上,这个过程充满悬念。